凌贤长

2022-11-02发布 946人浏览

1)基本信息

凌贤长,博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岩土与地下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岩土与地质灾害防控与应急保障中心”首席科学家;黑龙江省寒区轨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青岛磐垚材料工程研究院首席专家;安徽省融工博大环保技术材料研究院首席专家。

2)主要兼职

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小组成员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家评审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学科评审组成员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局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高等学校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寒区岩土力学与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公路学会公路工程地质和岩土分会理事

中国铁道学会会员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会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

国际土协会会员
 
  (
3)研究方向:寒区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岩土地震工程,冻土与特殊土工程,高性能岩土材料技术。

4)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带领团队,围绕轨道交通、港口工程、海上风电、边坡工程等国家重大需求,在寒区高铁岩土工程、液化场地桩基地震反应、海底环境风电桩基施工、寒区岩土工程冻害防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批颇有价值的理论与应用成果。出版专著/教材10部,发表论文293篇(其中SCI收录123篇、EI收录159篇,含SCI、EI双收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9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5项与国际发明专利4项;主编技术规范5部(完成1部,在编4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排名1)、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与二等奖1项、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颁发机构: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5)主要科技贡献

在国内首次成功了液化场地桩-土地震相互作用大型振动台试验与相关研究;

在国际上开辟了“寒区轨道交通路基动力学”新的交叉学科领域,建立了列车-轨道-路基体系动力耦合作用、多场多因素耦合下路基振动反应与稳定性、冻融与振动耦合作用下路基长期服役性能等分析与评价的成套理论与方法,并且研制了冻土多场耦合作用大型试验装备与技术,试验体规模为长度1.2m、宽度1.2m、高度1.0m,解决了冻土温度场、水分场、盐分场、应力场、应变场等多场耦合作用与互馈效应研究中试验装备与技术的国际难题;

率先开展高寒区高铁膨胀土与工程问题研究,研制了冻融-胀缩-振动耦合试验装备与方法,建立了高寒区膨胀土与工程问题分析的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冻融与胀缩耦合下膨胀土工程大变形与病害控制技术;

开发了预应力锚索快速高效施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大直径双高压搅喷桩技术与装备;

提出了“矿物基类胶凝材料”这一岩土新材料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分类体系,发明了不同应用与不同原材料配比方案的多种高性能矿物基类胶凝材料与应用技术,长期有效的根本解决了岩土防渗加固、冻害防控、特殊土性能改良的棘手难题,并且还实现建筑垃圾、建筑渣土、磷石膏、钛石膏、钻井泥浆等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

规划建立了“岩土与轨道工程大型试验平台”(建设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基槽规模为长度21m、宽度9m、深度4m,进行一节列车车厢下的轨道、路基、隧道、桥梁桩基、涵洞等轨道岩土工程“原型”动力试验,设备规模、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国际上牵头率先研制了目前先进的汛期大坝/堤防安全巡检机器技术与装备,即仿生机器狗“冯夷号”,集成8类不同目标传感器,实现不同险情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快速巡检。研究成果在数十个重大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解决了较多岩土工程技术难题,包括理论、施工、加固、止水、防渗、防冻、特殊土性能改良等,并且通过与属地企业合作,分别在马鞍山、青岛、重庆、台州、上海等地建立多个产业转化基地,包括新型材料、试验仪器、施工装备等。